相關文章

有關腸道微生物的資訊及文章

院長醫生周記(129):疫苗不能預防的問題

blank

院長醫生周記(129):疫苗不能預防的問題

正當全世界熱切期待疫苗早日面世,我們有否想過還有很多疫苗不能預防的長遠問題?

過去大半年我們都過着非常謹慎的日子,經常清潔雙手、消毒家具、小心飲食。無可否認,注重個人衛生可以大大減低染上新冠病毒及流感的風險,但是絕對清潔的環境對於我們的健康,尤其是兒童成長也可能帶來新的問題。

醫學研究指出,環境衛生及飲食習慣直接影響嬰兒的腸道微生態,而很多兒童健康問題例如濕疹、哮喘、肥胖、自閉症、一型糖尿病、克隆氏症等,都與腸道微生態息息相關。有趣的現象就是這些問題往往發生於「非常注重衛生」的家庭。上一代環境衛生欠佳,我們經常以「大菌食細菌」為藉口,掩飾不衛生的飲食習慣。近年研究指出,上一代兒童雖然衛生環境差,但他們卻因此形成了更全面的腸道菌群(microbiome with good diversity),令免疫系統變得更成熟,從而減少以上疾病發生的風險。研究也發現,自小經常服用抗生素的兒童會增加患上肥胖、濕疹及其他免疫系統疾病的風險,因為抗生素會減低腸道菌種的多元化,再次引證腸道菌群對健康的重要。

兒童的飲食習慣也與腸道菌群息息相關,現今很多食品加了大量的乳化劑(emulsifier),例如雪糕、鮮奶、沙律醬等等,目的令食品的色香味更吸引,但研究指出這些乳化劑令腸道微生態失衡(dysbiosis),引致腸道發炎及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很多慢性疾病的風險。

生活質素及環境改善,表面上減少了某些疾病,例如營養不良、瘟疫等,但取而代之的卻是愈來愈多的「富貴病」。在全球新冠病毒的威脅下,我們變得更注重個人衛生,可是長期生活於非常衛生的環境下,我們便失去了「大菌食細菌」的機會,維持我們健康的多元化腸道菌群便因此受到削弱,人類有可能要承擔長遠的後遺症。

在未來的日子,我們更需要保護及改善腸道菌群去預防及醫治疾病。

(原文刊載於明報)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489667057835766/posts/2114955921973530/

 

腸道微生物對嬰兒健康有長遠的影響

blank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獲美國赫爾姆斯利慈善基金資助1950萬港元,展開一項針對孕婦及其嬰兒腸道菌群的研究,包括研究母親懷孕期間傳播給嬰兒的微生物,以及腸道菌群對幼兒免疫系統發育的影響。研究初步將追蹤孕婦由剛懷孕,至嬰兒1歲半的發展,並會在嬰兒一歲時向參加者發放和講解微生物組報告。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解釋,嬰幼兒期是改變微生物組群以預防疾病的黃金時期,其後如要改變腸道菌群則有一定困難,腸道菌群可影響嬰兒未來患上自閉症、肥胖等風險。如在嬰幼兒時期改變其腸道菌群,有助減低其患病風險。//

資料來源: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00120/bkn-20200120123052217-0120_00822_001.html?fbclid=IwAR3JqWfGbjnnHKtj5s2hts0ugI8kQqj3qUsY4aaPBYIOFm51zldKqp-YrdE

大膚小叫:銀屑病的迷思——我能夠斷尾嗎?

blank

銀屑病是一種非傳染性慢性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是身體免疫系統突然進入了「自身防衞」模式,攻打自己皮膚正常的細胞,令皮膚增厚,脫皮及紅腫,有一至兩成患者更會攻打關節,令銀屑病關節炎產生。

現時共有五至六種針對銀屑病病理的標靶生物制劑,以治療去控制失衡的免疫系統,並可以幫助超過八至九成的患者達到理想的病情控制。可惜由於藥費昂貴及停藥後病況也會復發,研究普遍轉為以根治銀屑病為基礎。縱使研究結果有限,銀屑病亦暫時未能「斷尾」,但仍有研究指出,「表觀遺傳改變」(Epigenetic Change)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病發率急速上升的一個主要因素。由於日積月累的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令那些致病風險基因「表露」出來。所以要「根治」銀屑病,需要有效地處理外在環境因素,例如:吸煙、酗酒、情緒壓力、上呼吸道感染、代謝綜合症、肥胖及腸道微生物失衡(gut microbiota dysbiosis)等都發現可能和銀屑病「表觀遺傳改變」有關。所以,除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從日常生活入手,保持心境舒暢,健康生活,不要進食過度加工及煎炸刺激的食物,保持腸道細菌平衡健康。

資料來源:

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00117/LJIAYNF7WQI7IH3F5XP5FHYGMA/

研報丨六大角度剖析,微生物菌群行業憑什麼未爆發,先熱門?

blank

近幾年,國內外科學界對於微生物菌群的研究和投資佈局十分活躍。新技術,新的疾病模型的研究和開發,為微生物組在人類健康管理,疾病早期篩查(例如結直腸腫瘤)和治療/預防領域的產業化提供了便利的工具。最終,微生物菌群的種類研究不斷上升。統計結果表示,人體微生物菌群在大健康領域的應用研究文章數量於2013- 2017年期間增加了差不多5倍。在微生物菌群的研究中,引發菌群的研究是其中的熱門話題。

另外,微生物菌群的行業地圖呈現出什麼特徵?總體上對這個行業的佈局主要集中在什麼領域呢?這些都是值得討論與深究的地方,詳情可以瀏覽以下文章 https://www.iyiou.com/p/68081.html

 

腸道是免疫最前線-談腸道免疫系統

blank

武漢近日爆發不明肺炎,港府亦已啟動嚴重應變級別,引起全港關注。網上開始流傳很多預防大法,勸籲網民出外戴口罩和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

 

除了這些外在的預防措施,對內—加強自身免疫力都非常重要! 其實我們的腸道除了是消化器官外,更是免疫器官,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都集中在腸道裡,加上七成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 (IgA)都是在腸道製造,所以腸道對我們的免疫系統非常重要!

 

另外,腸道微生物對腸道免疫系統有關鍵性的作用!

//腸道是免疫系統的訓練場,而腸道細菌就是訓練員。它們從我們一出生,就進駐腸道,訓練腸道免疫系統,幫助免疫系統成熟發展。//

//但如果腸道菌活動發生紊亂,它們將會變成致病的源頭。其實腸道菌是否有益,取決於它們是否能與腸道免疫系統和平共處,保持密切合作關係。一旦兩者間的平衡被打破,各種免疫發炎疾病,甚至癌症,都將接踵而來。

 

所以,由今日開始,從生活上的習慣著手,多吃蔬果纖維,均衡飲食,保持良好運動習慣,以提升身體抵抗力!

#腸道健康 #腸道微生物 #microbiota #immune #免疫力 #免疫系統 #健康

想獲得更多資訊,請參閲:https://caiyingjiedr.pixnet.net/blog/post/40043801?fbclid=IwAR3jyBECz5Wqzzm9iObzEiwko1Ct7vvZUN5R0rVgEpqoi-hRNmyUpU_aFj4

平衡「鐵三角」

blank

香港冬季是濕疹常發的季節,因此冬季的皮膚保養是非常重要的。 冬季天氣乾燥,皮膚容易缺水,導致對致敏原的抵抗力變弱,容易誘發濕疹。

什麼是濕疹的「鐵三角呢?原來它的意思是要鞏固皮膚屏障、控制發炎,和調節微生物及腸道系統平衡。要擁有健康的膚質,可以從關注 「鐵三角」 開始。當腸道系統的微生物出現失衡,令身體免疫系統反應異常,皮膚上就可能會出現泛紅、痕癢等濕疹表徵。因此,平日注意健康飲食,確保營養均衡,必要時考慮透過腸道細菌測試,了解自身微生物菌群失衡情況 ,依照醫生意見進行調整,同時控制飲食,就能改善濕疹病情。

資料來源: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200119/PDF/a17_screen.pdf

腸道微生物失衡,乳癌擴散風險增?

blank

腸道微生物失衡會增加乳癌擴散風險! 維珍尼亞大學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Virginia Cancer Center)研究發現,腸道發炎會加速乳癌的入侵與擴散。 

//微生物學、免疫學及癌症生物學系博士 Melanie Rutkowski 發現,當破壞老鼠的微生物組(microbiome)時,可以導致「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變得更具侵略性(invasive)。腸道與其他地方的微生物組在體內產生反應,引致癌細胞擴散。//

研究還發現,被破壞了體內微生物平衡的老鼠,誘發全身炎症,其中包括乳房組織內。在發炎的環境中,腫瘤細胞更能從組織擴散至其他部位,例如血液及肺部。總括來説,腸道失衡會增加乳癌入侵及擴散的機率,因此健康的微生物組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

 

*荷爾蒙受體陽性,即癌症的生長由荷爾蒙激素(雌激素或黃體酮)引發。超過六成罹患的乳癌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

資料來源﹕https://www.cup.com.hk/…/unhealthy-gut-promotes-spread-of…/…

#腸道微生物 #腸道健康 #microbiome

自閉症研究大發現 腸胃菌影響大腦!

blank

原來腸道細菌會影響大腦?!

大家都知道壓力會造成腸胃病。不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就發現﹕腸胃道的細菌可能是兒童自閉症的病灶,或許是治療的突破點。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和一般兒童的腸胃道菌種有很大的分別。美國疾病管制署指出,自閉症兒童中長期腹瀉或便秘的比率,是正常兒童的3.5倍。

研究人員改造了小鼠來進行實驗,令小鼠出現自閉症類的症狀如焦慮、冷漠等。研究發現,這種小鼠體内的4苯酚硫酸鹽(4EPS)比普通鼠類含量高出46倍,是影響行爲的重要生物分子。4EPS由腸胃細菌製造,相信是從小鼠的腸道而來的。另外,如果把4EPS注射到健康小鼠的體內,牠們就會變得更為焦慮。研究員在小鼠食物裡摻入脆弱類桿菌(治療小鼠腸胃病的益生菌),結果發現他們焦慮有所降低。

腸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確實不容忽視,學者建議應對自閉症微生物進行更多研究,幫助自閉症兒童重獲信心!

資料來源 :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106int002/

#microbiome #autism #自閉症 #益生菌 #腸漏 #gut #probiotics

腸道微生物群:被忽視的器官?(2)

blank

微生物在人體裏無處不在。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分佈在口腔到肛門的消化道。在多種生理因素的影響下,腸道微生物群於腸胃道分佈的區域會有所不同。這些因素包括pH值、消化道的流速(在口腔迅速到盲腸變慢)、基質可用性 (substrate availability)和宿主分泌物。胃中的低pH值、快速的轉運時間以及小腸中膽汁酸的分泌導致這些區域的菌群密度降低。反之,大腸的特徵是流速緩慢,以及其適合菌群生活的pH值(中性到輕度酸性),令其可容納總菌群中99%的微生物,而且盲腸至直腸的菌群成分變化極小。

主要腸道微生物群在早期已經形成(4到36個月),腸道微生物群的成熟狀態是根據腸型、出生胎齡、分娩類型、餵奶方法、斷奶期、生活方式、飲食和文化習慣發展而來的。三歲後,腸道微生物群的結構和成分會相對保持穩定。在早期已經形成的腸道微生物群的豐度和多樣性會幫助身體組成健康的腸道菌群,擁有更豐富和更多樣化微生物群的個體更能承受外部壓力和病理攻擊。另外,腸道微生物群在消化、營養穩態、免疫、內分泌、代謝和神經心理功能方面仍起著重要的結構和生理作用

作者﹕盧景勳醫生、徐國榮教授

腸道微生物群:被忽視的器官?(1)

blank

什麽是微生物組?

過去的十年, 歐洲和美國的大型科研機構 (人類微生物組計劃; HMP)已開始獲取有關健康和患病人群中微生物群的基因組結構和功能特性的大數據。

微生物組 (microbiome) 是指微生物群的基因組,而微生物群 (microbiota) 是指佔據人體特定棲息地的所有微生物,當中包括細菌 (bacteria)、病毒(virus)、真菌 (fungi)和古細菌 (archae)。細菌在人類微生物組中的數量比其他微生物多出超過一千倍。因此,我們有時只使用細菌來描述人體中的微生物群。不同的身體部位,例如嘴、食道和生殖器官,各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我們將會集中説明腸道微生物群。

作者﹕盧景勳醫生、徐國榮教授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我們很樂意為您解答。

歡迎Follow我們的Facebook以得到最新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