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研究: 補充益生菌 助減8成濕疹病發

港人濕疹問題普遍,腸道微生物多失衡
濕疹是香港人常見健康問題。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早前在去年8月至今年4月進行的大型研究,是次研究由香港科學園園區夥伴公司生物醫學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技術贊助,並委託香港醫療保健研究有限公司進行。研究隨機抽樣分析265位香港市民的數據,其中123位(46.4%) 便有濕疹及皮膚過敏。

學會透過收集濕疹參加者的糞便樣本及進行腸道菌群核酸測試及次世代基因排序技術 (qPCR and NGS Gut Microbiome Test), 發現他們大多缺乏特定益生菌,反映濕疹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部分參加者經過兩個月的益生菌補充,進行第二次腸道菌群檢測,詳細結果已於4月17日的2021春季研討會公佈。
8成輕微至中度濕疹參加者,補充益生菌後得到改善
隨後,研究人員深入分析其中41名濕疹參加者的腸道數據。數據顯示,八成以上輕微至中度濕疹病人於服用2個月針對提升抗敏能力的益生菌後,有明顯的症狀改善。配方由科學園團隊針對香港人腸道大數據研發,加入後生元、益生元兩大複合元素,增强益生菌效能。益生菌種類包含嗜酸乳桿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KA7,是濕疹參加者普遍缺乏的益菌,以及乳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lactis GKK2。有研究指出,此益生菌能有效調節過敏因子,降低過敏反應。相比下,嚴重濕疹患者本身腸道失衡情況較嚴重,或需更長時間或更高劑量才可見效。

補充合適益生菌能改善腸道免疫系統失調,從而減輕濕疹症狀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代表、皮膚科專科醫生盧景勳指出,益生菌是醫學界現時治療濕疹的其中一個方向。英國權威自然科學期刊《科學報告》一項研究指出,濕疹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與本會研究數據吻合。

腸道是身體的重要防綫,超過七成免疫系統細胞都在腸道。當腸道出現失衡,身體較難防禦病毒及過敏原,會令發炎因子上升,容易導致濕疹。若調整好腸道益生菌及有害菌比例,不單有助改善免疫力,更可從而減低濕疹炎症。

濕疹人士腸道失衡原因多
濕疹人士腸道好壞菌比例與許多因素有關,其中包括剖腹生產及非母乳餵哺。順產寶寶經過母親陰道,以及進食母乳時能攝取豐富益生菌,具較低濕疹風險。世界過敏組織亦曾於2015年發表指引,建議孕婦及初生嬰兒可考慮在健康飲食外,加上服用益生菌,减低濕疹風險。

專家建議對準「濕疹鐵三角」,作針對性治療

濕疹因素很多,專家建議患者可對準「濕疹鐵三角」,包括:
一、鞏固皮膚屏障:不少濕疹患者都會有皮膚角質層先天性結構問題,令致敏原如塵蟎等容易進入皮膚,刺激免疫系統,引致發炎。患者需注重日常保濕,例如避免熱水洗澡,令皮膚油脂流失、洗手後更塗上潤膚膏,加強保濕效果。

二、控制發炎:免疫系統過度活躍,製造出許多發炎因子,刺激皮膚角質層。患者應按醫生指示改善發炎。藥物治療方面,有外用非類固醇藥膚、外用類固醇藥膚、口服調節免疫系統藥物等,有助不同程度患者控制發炎。

三、調節腸道微生物平衡:腸道細菌失衝會導致免疫系統反應異常,惡化濕疹情況。所以健康飲食尤其重要,包括減少進食加工,高溫油炸及高糖分食物。這能減少此類食物於腸道釋放的發炎物質。患者亦可補充針對抗敏能力的益生菌,調節腸道微生物系統,改善濕疹病情。另外,患者亦可考慮先從腸道菌群測試了解自己的腸道細菌結構,決定益生菌療程的時間及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