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研究146人 參與 : 精準腸道益生菌補充能改善亞健康問題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今日於其2021 春季 研討會中公佈一項共招募超過 300 人的社區大型研究完整結果。是次研究由香港科學園園區夥伴公司生物醫學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技術贊助,並委託香港醫療保健研究有限公司在2020年8月至2021年 4月進行。

學會曾於中期研究發表指出,研究隨機抽樣分析 265 位香港市民的數據, 透過收集其糞便樣本及進行腸道菌群核酸測試 及次世代基因排序 技術 (qPCR and NGS Gut Microbiome Test) Test), 發現超過六成慢性病患者有腸道失衡情況。其中 123 位( 46.4 有濕疹及皮膚過敏, 有140 位( 52.8 有慢性便秘及 有 142 位( 53.6 %)有超重及肥胖問題,超過一半參加者更患有兩個或以上亞健康問題,反映亞健康問題在香港十分普遍,值得大衆關注。當中,不同亞健康群組所缺乏的「益生菌」也有所不同 。

參加者其後亦 根據核酸檢測報告,補充不同症狀 群組普遍缺乏 的標準劑量益生菌。 146 位參加者於 補 充益生菌兩個月後,進行第二次腸道菌群核酸檢測。 故此,本次研究發表 聚焦於參加者精準補充益生菌前後的腸道菌群變化及其對個人亞健康情況的第一身描述對比。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代表 、皮膚科專科醫生盧 景 勳指出 研究顯示,濕疹患者大多缺乏嗜酸乳桿菌 (L. acidophilus)及雙歧桿菌 (B. lactis) 便秘患者大多缺乏植物乳桿菌 (L. plantarum) 及嗜酸乳桿菌 (L. acidophilus), 慢性腹瀉患者大多缺乏兩歧雙歧桿菌 (B. bifidum) 及長雙歧桿菌 (B. longum) 。


而研究分析參加者的數據顯示,以上述方法補充益生菌可以改善參加者對個人過敏濕疹、便秘和腹瀉症狀的評分。 6成至 9 成屬於以上亞健康群組的參加者表示,徵狀分數改善程度至少達三成以上。其中,9成腹瀉患者平均徵狀分數改善程度7成,7成便秘患者平均徵狀分數改善程度超過4成,6成濕疹患者平均徵狀分數改善程度超過3成。參加者前後進行的腸道菌群核酸測試數據亦顯示,在不同症狀改善人仕中,其中,其特定益生菌的相對豐度有不同程度的程度的上升。


另研究發現,益生菌補充後個人腸道菌群研究發現存在不同的結果,服用標準劑量標準劑量益生菌後, 有三至四成參加者益生菌核酸檢測水平仍然偏低。這可能反映服用益生菌,效果存在個人差異的原異的原因。

故此,如想更有效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微生態,除了選擇針對不同亞健康問題的益生菌組合,亦可利用腸道菌群核酸測試結果,度身訂做合適的益生菌菌株種類及劑量改善亞健康症狀的效果或能更加顯著 。 精準的診斷及治療不單應用於醫學層面,亦是未來改善大衆亞健康的發展方向,市民可按此原則慎選補充優質的保健品。學會亦會投放資源,展開更多研究,探討 個人化「度身訂做」 益生菌的效益。

當日研討會 中,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副院長徐國榮教授亦有就腸道微生態與精神健康的最新學術研究進行講解。他指出腸道微生物生態除了促進血 腦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 的正常功能外,還通過腸道內分泌系統、腸道下的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影響着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徐教授就腸道微生物與腦部發育、過度活躍症、自閉症 及 情緒病的關係進行了講解,並提出了不同從調理腸道微生態,舒緩抑鬱症及自閉症症狀的研究例子。他表示未來更多有關腸腦軸 的研究突破將改變大衆對精神健康的認知,並為不同都市常見精神問題,包括情緒緊張、睡眠質素不佳等帶來更多有效的舒緩方法。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醫生亦就腸道微生態及兒童濕疹和過敏問題的最新情況演講。 他指出 香港的兒童濕疹及過敏問題非常普遍,引起不少家長的憂慮和關注。然而,大衆對兒童濕疹及過敏治療的了解有待加强。他期望未來大衆能透過更多社區研究及公衆教育明白以目前醫學發展,能根治濕疹及過敏問題的機會極微,但經科學驗證的中、西醫治療能對其作出有效管理,減少其嚴重性。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亦宣佈將與本地及海外不同機構合作,於香港、內地、泰國及韓國展開更多大型腸道微生態社區研究。 研究預定招募 超過 1000 名以上參加者 ,以不同亞健康問題為主題,包括兒童過敏及濕疹、成人睡眠質素及情緒、銀屑病等,探討它們與腸道微生態的相關性,以及精準補充益生菌對改善症狀的效用。 學會期望透過 檢測 不同地區普遍人民的腸道菌群於 益生菌 治療前後的對比, 能 收集 更多 數據, 推動腸道健康及亞健康問題 向精準的診斷及治療發展,促進人類的健康福祉及可持續發展。